原标题:向下扎根向深“钻”研 蹚出自己的路(主题)赢正通
——专访天津立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所长李兆喜(副题)
今晚报记者 张艳 文/摄
2010年盛夏,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李兆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苏州、上海的新兴行业有着优渥薪资与职业前景,很多同学都是去了当时比较火的风电、光伏电池企业;当时,天津立林机械集团材料研究所刚刚成立,急需技术骨干。“我的专业与石油机械研发高度契合,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好好运用到工作中去。”
李兆喜查看TC合金轴承表面的耐磨层。
把好质量这道关赢正通
一大早,李兆喜早早就来到天津立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他从家开车到这里只有10分钟的车程,婚后他把自己的小家安在津南葛沽,这样的通勤便利为他节省了许多时间,也让他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在成品车间,刚刚组装出来的TC轴承被逐一封入木箱,运送上货车。很快,这批肩负钻井重任的订单就要装上货船出口到国外,应用于石油钻井作业。李兆喜每天的工作就是确保从研究所发出的产品质量过硬,同时,还要对这些发到客户手中的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支持,一年到头,出差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李兆喜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满,上周记者联系采访时,他还在外地出差。今年4月,他刚刚结束了一个关于无损检测的培训,5月就又飞往美国进行产品的延伸服务,回国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外地技术交流,过几天,还要到贵州出差,为客户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15年前,李兆喜与20多名新入职的同事一起进入公司,开启了他们奋斗的旅程。刚一上班,他就被分配到集团新成立的材料研究所,跟随一位上年纪的部门主管熟悉工作,主要对接公司的质量部门,质量部门的具体工作就是要解决工人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当于给产品“看病”“治病”。如今,已成长为研究所所长的他抓起了所里的全面工作,但质量仍然是他最关心的事儿。
入职后第一个研发任务
2010年,李兆喜加入立林集团接受的第一个研发任务就是TC合金轴承的工艺优化。“螺杆钻具在石油井下运行,带动石油钻头进行钻进作业,钻进过程需要承受数吨到数十吨的钻进压力,径向轴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公司开发的新型径向轴承要把硬质合金的耐磨材料烧到钢基体上,让基体表面形成一层耐磨面,然而,在烧结后出现了夹杂、砂眼、氧化物填充等烧结的氧化物缺陷问题,无法实现量产,这可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谈起自己第一个研发任务时,李兆喜依然记忆犹新。“刚开始我们认为是清洁的问题,但是对原材料填充粉清洗之后还是不行,我们又从结构入手,重新画图加工,但脱去的氧化物无法在熔化的合金液体中浮起来,我们又对气道的形状、尺寸,甚至温度曲线都重新设定,包括耐磨粉的比例,也做了很多次调整。”历经100多天,做了20多次实验,一次次试错、排除可能出问题的因素,最终确定是脱氧的问题。调整脱氧剂之后,当轴承再一次被送入炉中,李兆喜的心悬在嗓子眼儿,仔细观察结构变化,那一次,实验成功了!看着完美的耐磨面均匀烧制在钢基表面,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新工艺技术难题取得成功,实现了快速填充钢基体,方便快捷烧结成型赢正通,产品实现批量生产。这一新工艺轴承当年被列为企业重要项目,获得企业单独奖励项目奖金。
临危受命 攻克技术难题
2011年,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向立林机械公司下订单,订购价值600万元的螺杆钻具产品以及附加陶瓷材料防护涂层。防护涂层委托第三方企业进行加工。交货后,这家企业的产品出现了少数螺杆钻具下井后涂层脱落,所有产品被迫退回,致使合同终结。
面对这一问题,立林机械公司决定开发喷涂涂层工艺,建立公司自己的涂层防护生产线,为自己的钻具产品服务。但这个生产线用什么技术、什么设备、如何搭建,没人知道。查资料、搞调研,也没有具体指导可循。这种情况下,李兆喜临危受命,没有路就自己蹚,和同事组成攻关小组,到全国各地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去拜访、咨询。一听到有关信息,他就立刻赶去学习;求取其他企业样品,自己进行配方调整实验,大家“无中生有”,反复摸索工艺、尝试设备,探索搭建生产线。
一次次“失败-调整-失败-再调整”,经过连续四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护涂层和相应工艺螺杆钻具,在壳牌石油公司的项目应用中,他们研发的钻具第一次下井连续工作了100多个小时,防护涂层也没有脱落的情况,最终实现了新工艺产品的上线和量产。
之后,这一新产品在中石油渤海钻探的伊朗、伊拉克项目中表现完美,在石油服务巨头哈里伯顿的远东项目中打破该区块使用纪录,并于2014年通过哈里伯顿实验室的产品认证,逐步占有国内国际市场。
钻研求索 推动技术革新升级
2016年起,李兆喜作为材料技术人员参与隧道掘进的盘形滚刀开发项目,为盾构机提供掘进刀具。面对中国的刀具企业始终位于供货的第二梯队这一现状,他拜访中科院院士、与钢材企业探讨生产技艺,通过到全国各地调研、采购适配的热处理设备、自行设计刀具模型等环节,最终研究出分段加热实施锻造刀具的工艺方法,实现产品完美成型。经我国新疆阿勒泰、秦岭隧道、吉林引松、山西水工等项目实践检验,材料的耐磨性远超预计。目前,产品在玉门、敦煌、云贵等地区得以规模应用。
自2016年以来,李兆喜多次去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学习走访、拓展见识。其间多次参与企业产品改进,例如用覆膜砂代替钢体生产径向轴承,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开发人造金刚石牙齿的去钻工艺,实现牙轮钻头堆焊、连接焊的国产替代;制订上百份生产技术协议和生产工艺。同时,参与国内万米深井新项目,参与设计开发全世界最大的305mm螺杆,目前已投入使用,2023年在新疆果勒实现9000米深井突破,2024年在新疆“奥探1井”实现了9416米的超深井成功。
同事眼中的李兆喜
张英涛负责橡胶的研究工作,公司生产的轴承要与橡胶进行结合,日常经常要和李兆喜切磋交流,他眼中的李兆喜有三个关键词:负责任、有耐心、亲和力。“我负责橡胶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成品结合方面也会用到机械方面的知识,李工对机械、金属材料,以及机械运转之间的原理比较擅长,在工作中他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包括失效的形式、失效的原因,还有改进的方向,比如我们实际产品中涉及定转子配合,涉及金属和橡胶的粘接问题,还有一些包括市场上给我们的反馈,再帮我们集中去分析,让我们的工艺得到改进。”张英涛说,“李工在工作上很认真,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他一点儿不马虎。对团队成员又很有耐心,遇到问题他总会帮大家找出解决方法,包括部门之间的协调,有他在,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工作之余,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他会偶尔组织团队一起出去吃饭休闲。”
李兆喜: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
李兆喜性格开朗,他的爱好颇为广泛,画画、音乐、看书,尤其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曾经还加入过公司的乐队,多次参与区里的大型演出。现在,很多爱好都放下了,唯独读书还在坚持。李兆喜从上学到成家,生活一直按部就班,毕业后先找工作,有了工作找对象,爱人是经人介绍的,如今,儿子10岁了,因为工作太忙也没有太多时间陪爱人和孩子出去旅游,现在他每到一个地方出差,回到家都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讲给儿子听,还会拍些风景照片与家人一起分享。
多年来,李兆喜先后荣获津南区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好人等荣誉称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2024年,成立了李兆喜模范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的十余名成员屡创佳绩赢正通,研发出耐油橡胶、高复合钛合金万向轴等一系列产品。李兆喜认为,材料领域专业性强,但干这工作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工作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只要能坚持每天到生产线,吃苦耐劳,勤奋学习,都能很快得到回报,不怕专业不对口。”他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见证天津机械材料领域的日益壮大。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